靈性健康促進方案與靈性教育在學術上的一二事。
趙可式指出有計畫的「靈性教育」教學設計,可以改變學習者的自我覺察及對靈性的認知、態度、行為(引自蕭雅竹,2004) 。靈性議題逐漸被許多國外的學校列為正規課程。英國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強調促進學生靈性健康的重要性,其課程與評量委員會在1995年,將靈性健康列入正式課程中。靈性健康促進方案的主要方式有:內省法、團體討論、小組討論、辯論、創作、冥想、影片欣賞與討論、閱讀與討論、心得報告、檢核表、參觀、訪談和田野調查、實驗性活動、隱喻、故事敘說等(吳秀碧,2006)。
Wachholtzk和Pargament(2008) 的相關研究,曾透過冥想以減輕偏頭痛、降低焦慮以及增加忍受力,藉由冥想的方式,有助減低身體疼痛,發覺自我積極正向的特質,提升靈性健康狀況。Garland, Carlson, Cook, Lansdell & Speca(2007)曾進行降低癌症病患創傷的相關研究,以正念減壓和藝術治療兩種方案介入,有助於降低壓力與情緒困擾,也在此過程中讓病患看見自己生命蘊藏的無限可能性。Richard-Campel(2004)曾進行高齡者參與生命回顧及懷舊課程對其憂鬱程度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相關研究,結果發現此方式可以協助高齡者整合生命事件,不再對遺憾之事耿耿於懷,反而以正向態度面對未來的人生,對其靈性健康有所協助。
國內研究如林莉倩(2010)透過與八位氣功學習者進行的訪談,研究結果得知氣功的修習是一種身、心、靈逐步持續提昇的歷程,氣功對於靈性健康的提昇來自於身心放鬆、心靜、省思、自覺而正向思考的過程。羅暐茹(2011)對高齡者實施靈性教育,內括包含生命敘事、藝術繪畫、律動舞蹈、即興創作、音樂、冥想等六種方式,對其高齡者之靈性健康有顯著影響。蔡淳慧(2012)提出以何長珠教授帶領之華人家族心靈排列團體為研究對象,對解決參與者的靈魂議題將更有助益,且對其靈性健康亦可造成明顯提升的效果。
在國內成人教育界從事有關成人靈性的研究非常有限,靈性課程的實施一直是模糊而被遺忘的區塊,是成人教育研究中極待努力的領域(黃向吟,2008)。靈性在成人教育學的六個內涵分別是:
(1)靈性是有機的連結與關係:靈性是個體與自己內在世界、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連結及關係,在整體生活脈絡中,實際體現生命的意義。
(2)靈性以互動與對話的方式展現其存在:因此,在成人學習歷程中,需要營造舒適自在的情境,引導學習者自我探索、人際互動與分享。
(3)靈性具有個體與公眾的面貌:靈性是個體獨處時藉由靜默與冥想而與內在更崇高的力量產生連結;在公眾面前,靈性又呈現出公義與良善的面貌。
(4)靈性包含有形與無形的存在:靈性無法與有形物質分開,因此營造提升靈性的音樂或視覺景觀,可以達到高峰學習(peak learning)的滿足感;靈性亦有無形的存在,譬如愛、與神同在的感覺。
(5)靈性超越宗教與非宗教之上:不是所有宗教活動都有靈性存在,但靈性常存在於信仰中,成人教育中的靈性面向包括宗教與非宗教兩方面。
(6)靈性具有超越和轉化的力量:靈性蘊含超越與轉化的力量,引導人們不斷從生活中尋找出路和意義,促使人們往內探索內心的疑惑,吸引人們向上提升的力量,因此成人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習者開發靈性潛能,藉由靈性經驗而超越、轉化,達到更高層次的滿足與改變(邱淑芬,2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